【資料圖】
本報訊(記者尚杰、趙明昊)日前,在新疆哈密文史研究委員會、河南省援疆指揮部聯合舉行的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發(fā)布會上公布,過去幾年,哈密市新發(fā)現唐代、清代烽燧44座,目前已累計發(fā)現古代烽燧106座,成為新疆烽燧主要富集區(qū)之一。
地處新疆“東大門”的哈密,古稱伊吾盧、伊吾、伊州、哈密力、哈梅里,其地勢東通河西,北連大漠,是中原王朝西進與蒙古高原游牧部族南下的交匯點。自漢代便納入中央政府管轄,境內留下大量烽燧遺址。
在1988年文物普查中,哈密地區(qū)共登記烽燧40座。在2007年啟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確定為62座。為進一步摸清家底,加大保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博院(博物館)等單位在哈密市全境開展調查、測年、研究工作,最終又新發(fā)現了44座。
其中,在伊州區(qū)發(fā)現14座,伊吾縣發(fā)現3座,巴里坤縣發(fā)現27座?!霸诎屠锢づ璧匕l(fā)現的烽燧數量最多、最為密集,保存也較好,基本能還原出清代巴里坤軍事交通網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強介紹說,這與巴里坤顯著的軍事地位有關,自清代為平定準噶爾叛亂時即在此屯兵筑城,修建了大量的軍事設施。
從年代來看,哈密烽燧主要集中在唐、清兩個時期。其中,唐代烽燧38座,清代烽燧68座。唐代烽燧大多建在山頂上,視野開闊、易守難攻,其附近多水源,多見二次加筑現象,少附屬建筑、少遺物。清代烽燧一般建在交通沿線,建筑結構以夯筑、土坯砌筑、土坯加石構為主。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博士生張坤近幾年實地考察了哈密市80余座烽燧遺址,開展了相關研究。就形狀來說,截面呈方形的69座,多邊形的5座,圓形的3座,還有3座坍塌后形制不明;就建筑方式來說,黃土夯筑37座,土坯壘砌35座,石塊壘砌8座。
在年代考察方面,張坤同樣認為哈密烽燧均為唐代和清代,還沒有烽燧被認定為漢代?!暗珰v史文獻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漢軍‘留吏士屯伊吾盧城’始,曾在伊吾屯駐,有修建烽燧的實際需求,個人認為應該有漢代烽燧存在”,張坤說,由于時間久遠,許多古遺址被破壞,加上很多烽燧被后代重復修繕使用,導致無法判斷哪一座屬于漢代。
張坤還對巴里坤境內土坯壘砌的烽燧后期維修、加固進行了詳細考察。他發(fā)現,一般都是擴大原烽燧的基礎,在原烽燧外圍用加筑。其中一座用原木搭建木框,原木采用凹槽相互咬合,咬合后打洞插入木楔,然后在原烽燧上垂直插入一端削尖的原木充當栣木,使新舊烽體能更好地結合。最后采用土坯逐層壘砌,并夾雜有紅柳枝、芨芨草層。由于是二次修筑,新舊烽體的結合無法達到非常緊密,因此晚期烽體剝落坍塌比較嚴重。
對于哈密烽燧的附屬設施,張坤提出了不同見解。在哈密烽燧附近經常發(fā)現成組分布的土堆石堆,一般三個一組(偶見四個一組),成排分布。因為大部分僅?;A,故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認定為守燧士兵居住的衛(wèi)所。張坤結合內蒙古以及甘肅平涼、敦煌等地的烽燧遺址,以及相關文字記載,推斷垮塌的土堆石堆是原來的煙墩(附燧)。
“哈密的烽燧遺址保存較好,路線清晰,規(guī)模宏大,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睆埨け硎荆芊殪輰ρ芯刻拼饔蜍娛轮贫?、還原不同時期絲綢之路路線都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喬業(yè)瓊、楊迪)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