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 康 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付毅飛
金秋十月,中國航天再次出征。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完成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整一個月后,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航天人奔向星辰大海的腳步永不停歇。面對首次挑戰(zhàn)長達6個月的太空之旅,三名航天員信心滿滿。
2020年7月10日神十三乘組參加人站聯(lián)試3??追街?/span> 攝
翟志剛:航天英雄再問蒼穹
“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翟志剛穿著印有“飛天”字眼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艙外服,左手扶著艙外把手,右手揮動五星紅旗,在深邃無垠的太空映襯下,顯得格外壯美。這一畫面定格在億萬人民的腦海里。
那是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中,翟志剛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他也因此被譽為“太空漫步第一人”。
13年后的今天,翟志剛再次以指令長的身份征戰(zhàn)太空。
“哪怕回不來,也要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伴隨著火箭的轟鳴聲,由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組成的神舟七號乘組正式開始了飛天之旅。
當?shù)灾緞偞┥稀帮w天”艙外航天服準備漫步太空時,“意外”發(fā)生了,艙門卻打不開。此時,軌道艙泄壓到了1千帕(大約是標準大氣壓的1%),完全符合開啟艙門的條件。然而,翟志剛用力拉了3次,艙門卻絲毫沒有反應。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qū),他必須盡快打開艙門,在下一個測控區(qū)完成空間出艙活動。
如臨深空—2021年8月25日翟志剛水下訓練在機械臂上移動??追街?ensp;攝
這時,劉伯明遞過來一把開艙輔助工具,翟志剛用輔助工具撬了2次,每次艙門剛打開一點縫隙,殘留的氣壓就會把艙門緊緊壓住。最后,他拼盡全身力氣,用力一拉,終于打開了連接浩瀚太空的艙門。
此時,飛船已進入測控區(qū),翟志剛即將出艙。按計劃,他將先進行空間科學實驗取樣,把一個固定在飛船艙外的實驗樣品送回艙內,然后,再從艙內取出一面五星紅旗,進行太空漫步和艙外展示。就在這時,又出現(xiàn)了一次“意外”,耳機中傳來一陣報警聲:“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
軌道艙正是翟志剛和劉伯明身處的艙段。此時已無暇多想,翟志剛和劉伯明眼神稍作交流,彼此心中便達成了默契:就算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留下永遠的瞬間!
翟志剛毫不猶豫飛出艙門,劉伯明果斷調整任務步驟,先把五星紅旗遞給了他。翟志剛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揮動國旗向地面報告,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
此時,翟志剛在19分35秒的艙外活動中,飛過了9165公里,被新聞媒體稱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后來證明,當時的報警是一次誤報。當人們從電視直播中看到了這一經典鏡頭而歡欣鼓舞時,當時的他們已經做好了一切心理準備,如果發(fā)生不測,就把這揮舞國旗的畫面作為向大家的永久告別……
“重新歸零,從頭再來!”
“神七”任務結束后,翟志剛被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獲“航天功勛獎章”。
身體會失重,但心靈永不失重。對此,他最先做的就是歸零成績、歸零經歷、歸零心態(tài),一切從頭開始,繼續(xù)重復著飛天和準備飛天的工作。
如今,雖然年過半百,翟志剛的航天生理功能始終保持在優(yōu)良等級。近24年的航天生涯,讓他深刻明白:每一次出征太空的機會有多不易。
從1998年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到2008年成為我國“太空漫步第一人”,十年磨一劍的艱辛,刻骨銘心。
期間,先后作為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任務的備份航天員。
數(shù)次備份,數(shù)次與任務擦肩而過。但新的任務來臨時,又要從零開始,面臨新的選拔。
接著,又走過漫長的13年,入選神舟十三號任務飛行乘組。期間,先后作為神舟十號和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備份航天員。
日復一日地訓練,一次次接受挑選,在10月14日的記者見面會上,當記者問翟志剛執(zhí)行兩次飛行任務,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是什么激勵著您始終堅持飛天夢想?他坦言作答。
“執(zhí)行神七任務,我準備了10年時間,現(xiàn)在距上次執(zhí)行任務,時間又過去了13年,13年不算短。剛才您說,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不如說經歷了漫長的準備。那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激勵著我呢?我想不外乎對飛行的熱愛,對我職業(yè)的熱愛,對祖國航天事業(yè)的熱愛?!钡灾緞傉f。
在這13年間,作為一名聲名顯赫的航天英雄一直在默默備戰(zhàn),最大的挑戰(zhàn)是什么?
“最難的不是訓練有多難,工作有多難,學習有多難,最難的是如何能夠把一件簡單的事,用最高的標準和熱情十遍百遍地做好?!钡灾緞傉f。
2021年3月31日翟志剛參加工效實驗??追街?/span> 攝
尤其在完成“神七”任務后,隨著年齡的增加和經驗的積累,翟志剛對訓練非常熟悉,并形成了獨到深刻的見解。當與年輕教員的看法出現(xiàn)偏差時怎么辦?
他下決心先舍棄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參加新任務的新航天員,先按照要求把訓練完成,之后再去和教員溝通自己的想法,結合飛天經驗,提高訓練的針對性。當有效溝通,達成一致后,就可以把這些經驗融合到神舟十三號任務的訓練中去。
翟志剛認為這才是一名老航天員該做的,才能在未來的飛行任務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引導飛行。
“所以說,這么多年以來,面對這些簡單的,一遍又一遍的,自己已經無數(shù)次地完成過的這些訓練,仍然要有像小學生一樣的心態(tài),謙虛謹慎,尊重、理解教員們,這是很重要的。”翟志剛說。
王亞平:首位女航天員進駐中國空間站
王亞平因“太空教師”被大眾熟知,這次再度問鼎蒼穹,她又多了很多“首個”標簽,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中國首次駐留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還可能是中國首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太空女教師的身份讓我驕傲和自豪”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時04分,在遠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身著蔚藍色艙內工作服的王亞平如美人魚般輕輕一躍,向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為全國8萬余所中學的6000余萬名師生開展太空授課。
她和聶海勝、張曉光三人完美配合,在大約40分鐘內,先后順利展示了質量測量演示、單擺運動演示、陀螺演示、水球演示、水膜演示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并通過天地連線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這堂精彩的太空授課在數(shù)以萬計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之后,王亞平收到很多學生來信,她也專門去過很多學校跟學生交流,學生們對太空的向往和對科學探索的熱情陡增。
2021年3月14日王亞平參加人船聯(lián)試??追街?/span> 攝
10月14日的記者見面會現(xiàn)場,曾看過王亞平太空授課視頻的“小記者”從新疆和田趕來,她代表中西部小朋友給王亞平和乘組準備了一份神秘禮物,并充滿歡喜地問道,“這次您還會再在太空給我們講課嗎?”
其實從神舟十號太空授課后,有很多同學給我寫信問到這個問題,什么時候能夠再次飛上太空給大家再講一課?
“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亞平老師終于再次追夢成功,即將帶著同學們的夢想和期待飛上太空?!蓖鮼喥礁嬖V小朋友們,這次她即將進駐是的我們中國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同學們最好奇什么,最想看到什么都可以告訴她,她會帶著大家一起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幫大家共同實現(xiàn)愿望。
“女兒讓我去太空給她摘很多星星”
與8年前執(zhí)行任務不同的是,這次飛天,她的內心有了一個最大的牽掛——5歲半的女兒。
在女兒最依戀媽媽的這個年紀,她便要和女兒分別半年,王亞平難以割舍。她時常想,半年后會是怎樣,女兒跟她的關系會不會生疏?
平常,王亞平和家人聚少離多,尤其是這兩年被選為乘組備戰(zhàn)任務,加上疫情反復被隔離,經?;夭涣思遥畠合雼寢屜氲弥笨?,也只能隔著柵欄遠遠地看一眼。
盡管如此,小小的女兒對王亞平的職業(yè)還是引以為豪,有一次,她從幼兒園回來,跟王亞平說:“媽媽,你是一名航天員,但我知道你還是一名老師,是太空老師。”她也對浩瀚太空非常著迷,經常纏著媽媽講太空故事。
為了讓女兒對分離期做好思想準備,王亞平用心頗為良苦。去年,王亞平特意帶女兒看了部電影,名叫《比鄰星》,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國外女航天員在飛行之前和女兒之間的故事。沒想到電影是英文原版,女兒雖然聽不懂,但看得非常認真,讓王亞平全程給她講解。王亞平想借此讓女兒慢慢接受將來跟媽媽分別半年的事實。
王亞平在水下出艙訓練中。水下攝影:徐部
半年有多長,幼小的女兒并沒有概念。為了填補這漫長的半年時間,她和女兒互相布置了任務,約定看誰完成得好。她讓女兒照顧好自己和姥姥姥爺,好好學習。女兒讓她從太空摘很多星星回來,送給她的同學們。
采訪最后,王亞平對半年的太空生活進行了暢想,在太空過新年,進行兩會提案等等。個人攜帶的小物品里有樂器,家人和戰(zhàn)友的照片、視頻以及給兩名男航天員提前準備了新年禮物。
王亞平對即將執(zhí)行的任務也充滿信心。她說,人們常說飛行是不確定的藝術,但對于我們的航天員來說,都將由我們在天上的表現(xiàn)最終確定。
“我也期待著能夠再次飛上太空,去繼續(xù)圓自己的飛天夢,享受失重的那種神奇和美妙,也能再次在太空回望我們美麗的地球,再次在我們的中國空間站和大家一起迎新年過不一樣的除夕。也期待著能夠有機會到艙外去看看我們美麗的太空。”王亞平說。
葉光富:“80后”男航天員首戰(zhàn)太空
“加入航天員隊伍11年,我為夢想也奮斗了11年?,F(xiàn)在,我對任務充滿信心和期待!”首次參與飛行,葉光富卻在公眾面前顯得自信而從容。
6天6夜的“洞穴探險”
這不是葉光富的首次亮相。大眾知道他的名字,得追溯到5年前——
當?shù)貢r間2016年7月7日14時30分,在意大利撒丁島, 6名滿身泥土的航天員從探險6天6夜長達162小時的洞穴中歡呼著走出。其中,一張帥氣的中國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當時首位尚未執(zhí)行太空飛行任務即公開身份的中國航天員、首位公開亮相的第二批男航天員葉光富。
他作為中國航天員代表,與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員共同參加了歐洲航天局組織進行的為期15天的洞穴(CAVES)訓練。
2021年8月9日,葉光富進水下服前溝通話音。孔方舟 攝
撒丁島高山深處,存在著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地洞。陰冷潮濕的洞穴,險象環(huán)生。那里沒有陽光,沒有聲音,連食物的選擇也十分有限。這種與太空類似的極端環(huán)境,是評估和鍛煉航天員的理想場所。
葉光富穿著探洞服,頭戴攜有探照燈的安全頭盔,還要背負裝有各種任務所需設備的背包每天負重行進5小時以上。
葉光富作為關鍵項目勘探組負責人,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協(xié)助下完成了對兩個洞穴分支勘測總距離約600米的勘測任務,發(fā)現(xiàn)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廳,還發(fā)現(xiàn)了一段長約500米的洞穴分支。他還獲得了該洞穴一處通道的命名權,他將其命名為“Guang Ming Gallery”即“光明通道”。
最終,葉光富和整個團隊一起戰(zhàn)勝了種種困難,并從龐大的地下迷宮中安全回歸。在任務后期,他將所有勘測的數(shù)據(jù)進行下載、整理、分析,生成了一個3D洞穴地圖,為以后訓練留下寶貴資料。
有一位國際航天員說,“讓葉執(zhí)行這項任務,我非常放心。”隨行攝影師說他“似乎永遠也不知疲倦”,任務負責人說他“為人很友好,而且聰明,總是樂于學習新的東西”。
熱愛飛行,熱愛這片藍天
“從當飛行員起,我就熱愛飛行。”葉光富說。
抬好前輪、離地、看好地面、收起落架、保持好上升狀態(tài)、轉彎……提起第一次飛上藍天的情形,他歷歷在目。經過前期大量的地面訓練,他如行云流水般完成一系列操作。等駕駛飛機穿越云層后,葉光富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只見他在藍天白云間穿梭,腳下是一片錦繡河山,他的腦海里頓時回想起這句歌詞:“水兵愛大海,騎兵愛草原。要問飛行員愛什么?我愛祖國的藍天?!?/span>
2021年3月31日葉光富參加工效實驗。孔方舟 攝
在擔任飛行員期間,葉光富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飛行技能。
某次,他駕駛戰(zhàn)斗機返回過程中,遭遇濃霧,加上當時是逆光方向著陸,幾乎看不見跑道。在這種緊急情況下,他不慌不忙,沉著應對,嚴格按照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在與指揮員的密切配合下,調轉機頭,逆向著陸,飛機滑出完美的曲線,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那次,團領導給予高度評價。
2000年,葉光富從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畢業(yè)后,10年間,由于工作需要,平均每兩年調動一次工作。輾轉了多個省份,改裝飛行過5種機型。這對他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每換一種機型,每換一個單位,就得重新清零,從頭學起?!翱墒菬o論到哪兒,我依然熱愛飛行事業(yè),依然熱愛這片藍天。”
還記得,2009年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時,葉光富積極報名,他渴望飛向更深邃的太空。首批航天員李慶龍作為考核小組成員之一到葉光富的單位走訪時,他翻看葉光富的履歷后,稱贊道:“經歷頻繁調動依舊初心不改,熱愛飛行,他一定是個對事業(yè)堅定執(zhí)著的人。”
心懷夢想的葉光富于2010年加入航天員隊伍。雖說飛行員是最接近航天員的職業(yè),天空和太空僅一字之差,但是要完成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變,卻是像登天梯一般步步艱辛。
除了要完成基礎理論、航天環(huán)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等8大類上百門挑戰(zhàn)身心極限的科目訓練,以及嚴格而常態(tài)化的考試,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的煎熬和挑戰(zhàn)。
與飛行員常態(tài)化的飛行任務相比,航天員在職業(yè)生涯中只有兩種狀態(tài),飛行和準備飛行。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準備飛行,甚至有的航天員,在整個職業(yè)生涯中都沒有實現(xiàn)飛天夢想。
葉光富一直用最好的狀態(tài)時刻準備著,苦練技能?!叭諒鸵蝗?、年復一年地進行訓練,這個過程對我們也是一種歷練。我認為人生的精彩就是體現(xiàn)在漫長而又艱辛的奮斗過程中?!比~光富說。
(文中圖片均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