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超導的核心原理是電子形成對。但它們也能凝聚成“四人組”嗎?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它們可以。瑞典物理學家20日在《自然·物理學》雜志發(fā)表了關于這種四倍效應和這種物質狀態(tài)發(fā)生機制的第一個實驗證據。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伊戈爾·巴巴耶夫在對鐵基材料Ba1-xKxFe2As2的一系列實驗測量中提出了費米子四倍增的證據。該結果是在巴巴耶夫首次預測這種現象近20年后,以及在他發(fā)表論文預測這種現象可能發(fā)生在材料中8年后得出的。
鐵基超導體材料Ba1?xKxFe2As2被安裝用于實驗測量。圖片來源:瓦迪姆·格里年科、費德里科·卡列里斯
電子配對實現了超導的量子態(tài),這是一種用于磁共振成像掃描儀和量子計算的零電阻電導狀態(tài)。它發(fā)生在材料內部,兩個電子結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就像它們在真空中一樣。這種現象最初由約翰·巴登、利昂·庫珀和約翰·施里弗進行理論描述,他們因此項工作于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所謂的庫珀對基本上是“吸引的對立面”。通常情況下,兩個電子,即帶負電荷的亞原子粒子,會強烈地相互排斥。但是在低溫晶體內,它們會松散地成對結合。電子對的電流不再從缺陷和障礙物散射,導體可以失去所有電阻,成為一種新的物質狀態(tài):超導體。
但直到最近幾年,四費米子凝聚體的理論思想才被廣泛接受。
巴巴耶夫說,要使費米子四倍態(tài)發(fā)生,必須有一些東西可以防止對的凝聚,阻止它們無阻力地流動,同時允許四電子復合物的凝聚。
巴登—庫珀—施里弗理論不允許這種行為,當巴巴耶夫在德累斯頓工業(yè)大學的實驗合作者瓦蒂姆·格林年科在2018年發(fā)現費米子四倍冷凝物的第一個跡象時,它挑戰(zhàn)了多年來流行的科學共識。研究人員隨后在多個機構的實驗室進行了3年的實驗和調查,以驗證這一發(fā)現。
巴巴耶夫說,觀測的關鍵是費米子四重凝聚自發(fā)地打破了時間反轉對稱性。在物理學中,時間反轉對稱性是一種數學運算,它用公式或方程中的負數替換時間表達,以便它們描述時間倒流或所有運動反轉的事件。
如果將時間方向倒轉,物理學基本定律仍然適用。這也適用于典型的超導體:如果時間的箭頭倒轉,典型的超導體仍將處于相同的超導狀態(tài)。
巴巴耶夫表示:“然而,在我們報告的四費米子凝聚體的情況下,時間逆轉使它處于不同的狀態(tài)。可能需要多年的研究才能完全了解這種狀態(tài)。這些實驗提出了許多新問題,揭示了與熱梯度、磁場和超聲波反應相關的許多仍需更好理解的其他異常特性?!?/p>
關鍵詞: 實驗 電子四重態(tài) 四重 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