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劉德才 張廣宇
大家都知道“李巧手”手巧,但手巧到帶領(lǐng)幾個大男人玩起電縫紉機,做起“針線活兒”,還是很出人意料。
“李巧手”名叫李永生,是哈爾濱鐵路機務(wù)段整備車間綜合班組工長,也是段黨委命名的“永生黨員創(chuàng)新工作室”領(lǐng)頭人。
整備車間綜合班組是機車的“大管家”,主要負責機車上備品工具的管理和維護。鐵路技校畢業(yè)的李永生,對電器維修很在行,機車上的電熱爐、電水壺出問題了,他幾乎都能手到“病”除,帶領(lǐng)班組伙計每年可以修好300多個。
電熱爐和電水壺看著不起眼,卻決定著火車司機在長時間的工作中能不能喝上開水、吃上熱乎飯,以保證他們精力充沛地駕駛機車。而和火車司機關(guān)系更緊密的,是駕駛室內(nèi)的座椅和折疊座椅。
貨運機車駕駛時間較長,一般是雙司機執(zhí)乘。駕駛過程中兩位司機可換班休息,休息時將折疊座椅拉開,變成簡易小床,能直直腰,打個盹兒。駕駛室空間狹小,座椅和折疊座椅出問題,直接影響火車司機休息和安全駕駛。所以,只要有報修,李永生就立即帶著伙計上車,扳手鉗子一齊上,最短時間修復。
但座椅和折疊座椅皮革面時間長了陳舊破損,就不是扳手鉗子能解決的事兒。不過,也不能因為皮革面破損,就整體更換,因為兩種座椅新品價值都一千多元,李永生和工作室成員還要盡量為單位節(jié)省支出。所以,去年夏天開始,他們決定自己更換。
把破損的皮革面拆開,采購回厚皮革和高回彈海棉,揮動刀剪木尺,照著原尺寸裁剪和蒙緊釘牢,皮革面修復難度并不大。真正有難度的是座椅套,這是需要精細設(shè)計裁剪,動用縫紉機的“針線活兒”。
“黨員創(chuàng)新工作室”由4名黨員和5名生產(chǎn)骨干組成,在3000多人的哈爾濱鐵路機務(wù)段中只有一個。以李永生的名字命名,就是因為這個有著17年黨齡的老黨員凡事不服輸,遇到難題愛琢磨,總能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辦法。這不,本來可以到市場上定做的座椅套,測算后成本僅為售價的一半,李永生和工作室成員們又決定自己上手了。
向單位申請購進電縫紉機和電裁縫剪,到市場反復比對采購布料,請一位伙計從制衣廠退休的母親當老師,幾個男人磕磕絆絆地忙活開了。
最初,用電縫紉機跑直線都跑不直,李永生他們就在廢布上不斷練習,又登上機車反復測量座椅尺寸,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改進設(shè)計,試著縫紉。
縫了拆,拆了縫,不知道經(jīng)過了多少次失敗,李永生等人縫紉出的樣品得到了老師的認可,拿到機車上一試,基本上過關(guān)。隨后,他們批量進布料,批量剪裁縫紉,第一批縫制110套座椅套,就為本單位節(jié)支6600元。
此后,“永生黨員創(chuàng)新工作室”就開了掛,不僅本單位機車座椅套不再外購,職工休息室、學習室和大會議室的座椅套都被他們承包了。
而他們的攻關(guān)重點,是各型機車防寒被和防寒罩的制作。
在東北,冬季夜間氣溫常常低于-30℃,機車必須在關(guān)鍵部位和各種閥體上加裝防寒被和防寒罩。防寒被最大超過8平方米,造型奇特復雜;防寒罩最小不過拳頭大小,種類繁多。
李永生帶著工作室成員,去年和今年入冬前,兩批次共計制作各型機車防寒被222塊,防寒罩456個,不僅有效保證了機車冬季安全運行,還為單位節(jié)支約11.8萬元。
今年冬季,氣溫明顯低于往年,黑龍江連續(xù)經(jīng)歷兩場暴風雪襲擊。李永生又被單位主要領(lǐng)導點了將,試制機車撒砂管防風罩,解決撒砂管嗆風進雪凝凍,撒砂不暢影響運輸安全問題。
“用高密度尼龍布,密貼套牢系緊,末端長出5厘米,撒砂時撐開,不撒砂時聚攏,風和雪都進不去……”李永生和兩個徒弟不斷畫圖研究著。兩個徒弟是工作室的骨干,最近都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
全段運用機車200多臺,每臺機車8個撒砂管,總計需要加工近2000個防風罩?!坝郎h員創(chuàng)新工作室”內(nèi),電縫紉機又轉(zhuǎn)了起來……
(文中圖片均由哈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