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截至11月30日,全國公安機關共偵破各類文物犯罪案件2704起,打掉文物犯罪團伙585個,抓獲犯罪嫌疑人5368名,追繳各類文物6.1萬件。”在12月13日召開的公安部新聞發(fā)布會上,公安部刑事偵查局二級巡視員鄭翔表示,黨的十九大以來,公安部會同國家文物局重拳打擊盜掘、盜竊、倒賣等各類文物犯罪活動,織密織牢文物安全防護網,堅決捍衛(wèi)國家文物安全。
特別是近期,江蘇無錫江陰市三級公安機關聯手成功破獲公安部掛牌督辦的“4·3”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打掉一個盜掘宋代墓葬的全鏈條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58名;安徽安慶潛山市三級公安機關經縝密偵查,成功破獲公安部督辦的“5·31”系列盜掘古墓葬案,一舉破獲盜掘、倒賣等案件78起。
大案、要案一舉告破,要為公安機關與文保單位的辛苦付出點贊。與此同時,盜掘、盜竊等上游犯罪屢打不絕,倒賣文物犯罪呈現多發(fā)勢頭,犯罪職業(yè)化、智能化日趨明顯,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工作任重道遠。
給文物安全管理制度裝上“牙齒”
我國文物資源豐富,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另外還有諸多分布在各地未知古遺址古墓葬,這些已知或未知的珍貴文物都是犯罪分子覬覦的目標。
如何強化文物安全責任?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長陳培軍表示,落實責任,關鍵是要做到“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責有人擔”。
“首先是推動落實政府的主體責任。”陳培軍表示,目前全國已有26個省份將文物安全納入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國家文物局出臺《文物督察約談辦法》《文物違法案件督察辦法》,要求對一些重大文物違法案件和事故進行約談、通報、曝光,對相關責任單位和人員進行問責或追責,真正給文物安全管理制度裝上“牙齒”。
此外,在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框架下,國家文物局與公安部建立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長效機制,會同應急管理部持續(xù)開展各類文物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行動,會同文化和旅游部指導文化市場綜合執(zhí)法機構加大文物違法案件查處力度,會同海關總署聯合防范和查處文物走私活動。陳培軍表示,強化部門監(jiān)管責任是保護文物安全的重要一環(huán)。
文物安全責任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是夯實管理使用單位的直接責任。陳培軍介紹,國家文物局出臺《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辦法》,要求每一處文物博物館單位都要明確直接責任人,并向社會公布,主動接受社會監(jiān)督。同時,利用“12359”文物違法舉報熱線,引導社會參與文物安全監(jiān)管和管理。
構筑文物安全的“防護墻”
安全防范是確保文物安全的第一關口,只有文物博物館單位增強預警防控能力、提升自身安全水平,才能使不法分子望而生畏、畏而怯步。
陳培軍在發(fā)布會上介紹,“十三五”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安全防護設施投入,中央財政每年投入約12億元,支持2400余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防護工程。推動以安全監(jiān)測、入侵報警、視頻監(jiān)控、電子巡查為主的安防設施建設,加強文物安全防范、預警等關鍵技術研究適用,推動將其納入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
陳培軍表示,借助科技手段,國家文物局指導文物資源密集地區(qū)建設文物安全監(jiān)管平臺,充分利用衛(wèi)星遙感、無人機和智能監(jiān)控報警裝備,把預防關口前移,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2016年5月,公安部和國家文物局還依托“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建設“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fā)布平臺”,于2017年11月16日正式上線。目前,該平臺共匯總采集了被盜(丟失)文物數據2800余條,已向社會公開發(fā)布被盜、丟失文物信息626條,協調國際刑警組織被盜藝術品數據庫發(fā)布了被盜文物信息136條,并接受公眾舉報相關文物犯罪線索。
平臺上線后,為追繳安徽省博物館1988年被盜的一級文物商代獸面紋青銅鬲、四川省圖書館2004年被盜的一級文物唐代手抄佛經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公安機關和文物部門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加強國際執(zhí)法合作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