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胡一峰
不知從何時起,“刷臉”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上班進單位、下班回小區(qū),“刷臉”通行;注冊網(wǎng)站、打開應用程序(App),“刷臉”認證;購物付款,吃飯買單,“刷臉”結賬……靠“臉”吃飯的日子,帶來了許多便捷,免去了攜帶各種卡證、輸入密碼的麻煩;對于老年人而言,還可以避免忘記認證信息等問題。但是,“刷臉”也引發(fā)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近期一起疑似因人臉識別漏洞引發(fā)的銀行賬戶資金盜刷案件備受關注。有人銀行賬戶里的錢不翼而飛,有人快遞柜里的物品莫名消失,都因為“臉”被人盜用;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盜取了面部信息,還有人在使用手機軟件、銀行系統(tǒng)等時不得不違心地獻出自己的“臉”。諸多“丟臉”“偷臉”“搶臉”事件,在人們心里投下了陰影,讓人們對方興未艾的人臉識別技術產(chǎn)生了憂慮。
從技術發(fā)展的歷史來看,任何新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不適感。這就像我們穿上新鞋后需要一個磨合時期,才能走得更加舒適,但沒有人會因為新鞋擠腳就把它扔掉。人臉識別技術也是如此,應當繼續(xù)改進,但不可因噎廢食。它在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過程中暴露出漏洞,引起人們警惕、反思,并作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和調整,這本身是促進技術更加成熟、更具適用性的磨合過程。而技術一旦付諸應用,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文化和社會屬性。在技術和社會的磨合過程中,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也需要社會層面的制度建構和文化層面的心理和行為調適。
因此,解決“刷臉”難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從科技研發(fā)方面來說,應針對暴露出的問題加強攻關,為用戶提供準確性和安全性更高的人臉識別技術,在技術運用中真正做到“真刷臉”“刷真臉”,杜絕僅憑一張照片就打開了千萬把鎖的現(xiàn)象。信息采集方則應堅守“最低必要”的原則。采集人臉信息的前端設備,是一切人臉信息的源頭。在場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生活中,人臉大概是人體最易識別又最易暴露的部分,也由此備受信息采集設備的青睞。2021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人臉采集濫用的節(jié)目中,有一家提供人臉識別技術的公司網(wǎng)絡中就存了“至少上億張”的人臉信息。這些被采集的信息,一旦缺乏嚴格的保存和規(guī)范的使用,便會成為“假臉”泛濫、為害人間的源頭。為此,監(jiān)管部門應考慮在現(xiàn)有個人信息保護法規(guī)的基礎上,對“臉”高看一眼,制定更加明晰詳細的規(guī)定,引導和規(guī)范信息前端采集環(huán)節(jié),對于包括人臉在內的用戶生物信息,做到非必要不采集。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則應加強“護臉”意識,加強警惕和風險防范意識,提升在場景化、媒介化社會的生活技能。對于絕大部分人而言,一輩子只有一張臉,一旦被“丟失”,很難“掛失”更無法“補辦”。因此,在設置認證、登錄或支付密碼時,應盡可能使用可隨時修改的信息,從保障“臉安全”做起,讓生活變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