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美國醫(yī)學會雜志》(JAMA)10日發(fā)表了由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國家神經疾病醫(yī)學中心焦力群教授團隊牽頭、國內8家醫(yī)學中心聯合完成的研究——“中國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術治療癥狀性重度顱內動脈狹窄: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以下簡稱CASSISS研究)”。該研究顯示,在優(yōu)化患者人群和術者經驗等條件下,對重度腦動脈狹窄患者而言,支架聯合藥物治療在預防卒中或死亡方面,與單純藥物治療相當。該研究為全球腦動脈狹窄患者治療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治療腦動脈狹窄方面,支架置入術等血管內治療一直被視為有潛力的二級預防手段。但美國既往的兩項對比支架與單純藥物治療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支架治療具有較高并發(fā)癥,比單純藥物治療效果更差。對此,學術界多有質疑。此外,腦動脈狹窄是亞洲人特有的高發(fā)疾病,基于西方人群的數據未必適用于中國人群,且西方現有研究結論與我國臨床工作經驗不符。
為重新評估血管內治療對腦動脈狹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為腦動脈狹窄患者治療提供中國證據,CASSISS研究在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支持下啟動。該研究共納入380例患者,研究人員對比了支架治療和單純藥物治療對重度腦動脈狹窄患者的卒中或死亡的防治效果。研究顯示,腦動脈狹窄患者如出現一過性或者持續(xù)的腦缺血癥狀,應進一步評估腦血管情況。如果腦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即為重度狹窄,可首先嘗試藥物治療;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嘗試血管內介入治療。研究人員建議血管內治療在癥狀出現3周之后進行。
據悉,CASSISS研究歷時10年,是目前全球第三個、亞洲首個對比支架與單純藥物治療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其推翻了國際上對腦動脈狹窄血管內治療的固有結論,推動了我國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進步,也為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啟示。